西庐草堂

姑妄言之姑听之,豆棚瓜架雨如丝,料应厌作人间语,爱听秋坟鬼唱诗。

0%

电影《满江红》不红

春节的时候去看电影,选中了《满江红》,其实是冲着张艺谋去的,从张艺谋的《红高粱》到《英雄》再到《长城》,包括《满城尽带黄金甲》,以及2008年奥运会的开幕式,感觉好歹还是“国师”级别的。
不过这部《满江红》却带着一点遗憾,我以为这些喜剧演员会在国师的调教下,至少能有不俗的表现,但最终还是失望,暂不从家国情怀,男权女奴方面说了,单从影视剧本来说。

  1. 演员。沈腾、岳云鹏、潘斌龙,这些人太让人出戏了,沈腾那个架子一出来就让人觉得是“郝建”,再怎么煽情,我还是以为是马丽和他演的对手戏,再加上另外几个喜剧演员,包括中央不富裕的魏翔,这不就是东方卫视“欢乐喜剧人”,让这些人换着场景演小品,这是沈腾的特长,却不是张艺谋的特长,更不是电影的特长,看喜剧我得看“麻花”啊,我何必跑到电影院里看呢;岳云鹏除了造型比较出挑外,演技似乎有那么一瞬间让我觉得可能进戏了,
    但是他趴着围墙贱兮兮的跨出来的时候,我就跳出来了,这就是那个说相声“帅卖怪坏贱”里,占了个贱的岳龙刚,更别说潘斌龙和魏翔了,出场一点时间,还占个角色,总让人以为是喜剧人的主场。想不出戏都难。

  2. 场景调度。不知道为什么会选了在胡同了走路这个角度来换场景,也不知道是否是经费紧张,按说张国师掌镜,再加上这些个网红,应该不缺投资方,反正看起来就是几个破胡同,几个破房子,根本没有其它厂家。观众根本不知道你刚才是站在院里还是院外,根本不知道你从南走到北还是从东走到西了,至于在门外的那几场戏,那个天空的特效也是惨不忍睹,连“麻花”的场景剧的特效都不如,常常让人看着出戏。至于为什么总是拍他们在胡同里走来走去,我觉得很有可能是为了配上那个戏腔,从艺术形式来看,是摇滚版的豫剧,从电影拍摄来看是内容提示,据说有这些,《穆桂英挂帅》《五世请缨》《包公探阴山》《十保官》《包公辞朝》,我只听出了“辕门外三声炮”、“包文龙…” 这些字眼。我觉得这些可加可不加吧,好像不加也不少什么东西。一个电影把故事讲好就可以了,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,是锦上添花,锦都没有织好,添再多的花也没用。

  3. 剧本硬伤。从两首词,《满江红·怀古》和《一剪梅·舟过吴江》。起始我也是从看完这部电影才知道这首词名叫《满江红·怀古的,按照剧本说法,这首词是岳鹏举绝笔,秦桧害怕被传而亲自从墙壁刮去,谁知聪明反被聪明误,竟被替身偷偷背去,阴差阳错之间被这群义士传播出去。今天孩子在背诗的时候,我想到了影片里张大和他媳妇唱的那首“红了樱桃绿了芭蕉”,就是南宋蒋捷的《一剪梅·舟过吴江》,特意去查了下这首词,全词内容,

一片春愁待酒浇。江上舟摇,楼上帘招。
秋娘渡与泰娘桥,风又飘飘,雨又萧萧。
何日归家洗客袍?银字笙调,心字香烧。
流光容易把人抛,红了樱桃,绿了芭蕉。

,反而发现了一个剧本的硬伤 一剪梅作者南宋蒋捷,约1245~1305后,岳飞(1103年3月24日~1142年1月27日),秦桧(1090年—1155年11月18日),如果这个故事发生在秦桧的那个年代,秦桧最晚死于1155年,这个故事情节至少发生在1155年之前,而《一剪梅》这首词是蒋捷于南宋消亡之初,元十三年(1276年)春元军破临安,在此之后词人开始流浪,在流浪途中舟行流经吴江县的吴淞江时,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思乡之情以及伤国的无奈而写下的。
一个1155年之前的故事,唱了一首1276年的词,难道是我们都没有理解编剧的意图,这个故事的真实内核其实是穿越不成?

其实从演员结构上看,这是一个典型的商业电影,一个方向正确的剧本,一些个流量正确的演员,再加上一个有名的导演,大家就当个欢乐喜剧人看吧

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